影展簡介

假設…,假設一個假設…,假設是先有回音,然後才有聲音,或者說;是先有回音,然後才有製造、或觸發聲音這回事。放心!這不是「先有雞,還是先有蛋」的問題,因為問題的方向是不可逆性的,只有一種可能:是先有回音!

一直以來,聲音總是被當成影像的附屬品。姑且不論有聲影片發明之後,在影史上,默片還是堅持不肯說話了好幾年;就是直到今天,我們還是只可能說「配音」、「配樂」,從不會有人說「配影」。我們一向瞠目結舌地面對影像,任憑自己的眼睛貪婪地貼著影像而行,但對聲音卻常視若無睹、充耳不聞。只是…;聲音無孔不入的穿透力量,常常在不知不覺中,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,突然完整地擄獲我們。到底聲音具有什麼樣的魔力,可以如此不假外力地行使權力?

或許你從沒聽過沒有聲音源頭的回音,但是且看柯波拉的《對話》,劇中主角原本只是一個職業上日夜傾聽他人對話的技術人員,他甚至算不上是竊聽狂,因為對談內容對他根本沒有吸引力。這些談話對他只不過是此起彼落的聲音,他必需將聲音收得清楚、錄得完美,僅只是如此。一切都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就像默片時代,導演們所堅持的:聲音是技術問題,不是藝術問題,電影不需要聲音,聲音不會為電影帶來任何的深度與厚度!只不過,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主角注意到談話的內容,聲音開始讓他越挖越深。他以為自己往外、往真實越挖越深,殊不知聲音就像刨木機般地往他的內心越挖越深,直到強烈、致命的撞擊發生,主角成了回音板,記憶變成共鳴箱。於是主角猶如庫伯力克《2001太空漫遊》開場時那根被拋到九霄雲外的骨頭,他是隨風飄逝的回音,註定飄泊、註定寂寞地迴盪在空中。他在不知名的世界,永遠找不到自己的源頭。不可逆性的「悲劇」(是悲劇嗎?)於是發生。眼見為憑,我們一直這麼認為。但這部影片像是在說:影像是真實,但聲音卻是真理,它証明真實不可能永遠存在,至少不可能永遠存在於視覺層面上,它反轉了影像存在的意義,而這,就是聲音牽制影像的力量。

聲音早已存在!早在默片時代,人們稱那些演員的對話或所製造出來的聲音為:「空的對話」或「空的聲音」。那個時候,觀眾憑藉著眼前的影像,自己去填補聲音。聲音早已存在!早在我們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,只是不知道,只有聲音沒有影像,那時我們如何想「像」?如何想像那些沒有聲音源頭的回音?世界是兩個同時進行的節奏,影像是一個,聲音又是另一個,我們得跟哪個?我們試著進去世界但進不去,像是連續劇永遠少看一集,跟不上劇情的尷尬,我們永遠在門外,永遠不得其門而入。

當一切都結束,一連串紛擾不休的聲音退去之後,故事才正要開始,開始在記憶的銀幕上。那些聲音仿佛是一連串嘮叨、熟悉、又毫無義意的絮語,像是一直在說:從前…,從前…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2007年8月